
你知道瑞士平面设计吗?
且听我细细道来!
文/李思苑
版权为尚研教育,如需转载请联系!

沃夫冈·魏因加特
(Wolfgang Weingart)
活跃于1960和70年代的瑞士平面设计师与设计教育家。
魏因加特长期从事研究性的平面设计工作,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平面设计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的深化。这种深化的设计语言所蕴含和发散出的能量对现当代平面设计产生了超越时代和媒介的影响 。
他善于打破媒介与技术中的限制和常规,创作的手段和媒介跨越了手工和机械铅活字排版、多重底片拼贴、复印机、凸版印刷与平版胶印等。


甚至还尝试性地使用了数字化设计工具。他突破了铅活字排版中水平和直角方式构成的天然限制,大胆地改造字母与词语间距,通过使用多种字号形成强烈对比,灵活运用铅字素材和自创的材料改变整体的构成方式。

1970年代,魏因加特将半色调底片结合拼贴手法,利用照排技术设计出具有丰富层次和独特质感的海报印刷作品。魏因加特种种超前的设计手法和理念,尽管发生于数字化设计浪潮来临之前,但却教科书般地向后辈设计师们预示了一种新的平面设计语言的可能。

独特的印刷法
魏因加特擅长于运用不同的凸版印刷法,比如铅字印刷(Lead Learned Printing)、油毡浮雕(Linocut)和木刻印刷(Woodcut)。
而铅字印刷是魏因加特比较常用的用于文字排版设计的手法,其源于中国古代北宋时期的活字印刷法,用金属材质制作字体模具,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阳文反文字体的特点。
木刻印刷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木板雕刻凸版印刷术,在木板上用尖利的器具雕刻出图案的样式,在上面涂上油墨,在用纸张或者布料放在上面进行按压,使油墨转移到纸张或者布料上,现今常用于艺术创作上。

而油毡印刷与木刻印刷的原理相同,只是所用的材质是油毡布,而油毡布则缺少木板的原生纹理,不过同时也更容易雕刻和形成图案,在反复印刷的过程中更加容易发生耗损,同时其材质的特性易碎,故不利于制作大幅的作品。
瑞士平面设计
精神与点线面
魏因加特的作品具有瑞士设计的某些特色,整洁、严谨、工整、理性化、实用的特征是瑞士平面设计的精神所在。这种一丝不苟,传达准确的风格,即所谓瑞士国际主义风格 。简单的说 ,由于Swiss Design这种风格简单明确,传达功能准确,因而很快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可,成为战后影响最大的一种平面设计风格,也是国际最流行的风格,因此,又被称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

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简单明确,传达功能准确,追求几何学式的严谨。简介明快的版面排版,完整的造型,采用方格网为设计基础,形成高度功能化,理性化的设计风格;并认为设计是社会工程的组成部分,从而避免美国设计简单赤裸的商业倾向。


瑞士国际主义风格与包豪斯有很大的渊源。毕业于包豪斯的平面设计家马克斯·比尔(Max Bill)在瑞士形成的国际主义平面设计运动的关键人物。马克斯·比尔重视设计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并找到了明确的设计方向构成、单村视觉元素、绝对有序地组织。此外他担任“乌尔姆设计学院”的第一任校长学校,最大的要点就是把设计作为社会工程的组成部分而避免美国设计简单赤裸的商业倾向。乌尔姆设计学院对于奠定瑞士国际主义设计风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魏因加特也是出色的设计教育者,他尝试把直线缩减成很多小点,再将之伸延、重複、推进、调校密度、施加张力,探索在平面上铺排线条的可能性。其造型的基本知识和其创作的可能性,与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的包豪斯 “点、线、面” 教育法有某些相似之处,不但提高学生对设计的敏感度,训练集中力,亦有助创作简洁有力的作品。
留白的意义

魏因加特的做中留白的处理、视觉元素之间的关系、分明而非对称的结构,以及减少对形态的重视等手法,都显示出其既遵循瑞士国际主义设计风格,但又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有意地批判瑞士设计风格的过度严谨和乏味,其设计旨在为排版设计注入新活力,更好地吸引读者阅读。

此排版设计中包含多组文字元素,同时画面下方还有不同表现形式的三组线段,以及一大一小的两端半圆形弧线。其中小弧线的位置蕴含了多层理性的排版设计思维,先忽略此图案本身的象征含义,从排版的理性思维去分析其考究过程。
首先此段弧线位于画面的右上方三分之一处,与画面左下方三分之一处的一组文字相互呼应,使画面中心从整体视觉上趋于平衡;此外,其位于画面最为空白的位置,善变了疏密关系;最后,其位于画面的边缘处,有一小部分的形状被切除在画面之外,也是考虑了画面的平衡性,倘若往内挪动一点将会使画面中心偏左而 “失重”,倘若往外挪动一点则失去了此元素的平衡意义,另外此弧线的方向也与大弧线的方向相呼应,行成较为稳定的左右关系。


Typical of graphic designs of ‘expressive’ modernism

根据官方的形容魏因加特的设计风格 “Typical of graphic designs of ’expressive’ modernism”,随后发现展览之中有此描述的翻译 “典型’表现’ 风格的现代主义相互呼应”,个人认为此段中文翻译是不准确的,即使再中文的语境中也并不合理。
翻译为“ ‘ 表现’现代主义(指的是瑞士国际主义设计风格)中平面设计的典型”。故瑞士国际主义设计风格与魏因加特的平面设计风格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有大面积的相交,但同时魏因加特的独特设计风格又超乎瑞士国际主义设计风格之外,并成功影响此范畴的设计教育思维以及提醒着正在严格遵循某种设计风格却不得创新的年轻设计师们。
视觉流程中的“圈”

魏因加特的作品同时亦十分注重视觉流程(Visual Process/Reading Circle)的展现。由于国内外对专有名词的翻译有所区别,视觉流程亦被称为视觉顺序或阅读顺序Reading Circle。
所谓“圈”(Circle),指的是读者从画面中的第一阅读点到最后一个阅读点之间的阅读路径,故若第一阅读点与最后的阅读点能够顺利地连在一起,则会形成一个成功的闭合的Reading Circle。
此海报设计的第一视觉点是画面中心的黑白照片,随着照片上方的文字可以顺利到达作为第二视觉点的标题 “6.7”,然后随着画面右上方垂直的直线可以引导读者看到画面右下方的垂直直线从而到达画面下方的文字,此为第三视觉点,进而由画面左方中间的水平横线引导回到画面中心作为第一视觉点的照片,从而行成一个完整闭合的 “圈”。
设计教学课题
01
「圆形构图」

1962年,魏因加特于鲁维意外地创造了第一个「圆形构图」作品:那天早上,一个放有最小字款——六号半粗体Berthold Akzidenz-Grotesk——的盒子掉在地上。拾起字母时,他忽发奇想,把字粒排在卡纸环内,由此制作出圆形图案。这个印刷方法为他提供了两个印刷面:字母的表面和字粒的底部。由于卡纸环内的字粒在打印过程中会稍为移位,字粒因此倾斜并在印刷品上留有痕迹,启发了魏因加特进一步实验模版移印,通过分阶段覆盖排版和重复打印,他成功制造出明暗效果。后来,他重新用彩色重做了这项实验。
02
文本与韵律






此课题是关于文本与韵律的实验性排版设计,基于一个歌词文本而延伸设计出多幅作品。优秀的设计往往是源自于普通不起眼的出发点,通过简单的手段,获得最出乎意料的结果,基于同一个蓝本,通过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几乎全部相同的画面效果,这是思维和手法的研究,更是具有高价值的实验性课题,而且每一幅作品经过仔细观察都可以发现当中的逻辑所在。
03
拼贴艺术

复印和电脑绘图的拼贴艺术是魏因加特很独特的设计呈现方式。通过更换打印机里不同颜色的墨盒,魏因加特制造出五彩缤纷的图案,再把它们重叠,或者剪下与其它数码或非数码的图像组合,制成拼贴画。这种有系统地结合颜色和结构的探索,成就千变万化的设计系列。


魏因加特更以类似的方法,利用电脑创作图案和插画,再与其他技术结合。此种设计技法制作出来的作品会营造出一种层次感,即使是黑白作品也能有清晰的前后关系,主次顺序以及疏密和明暗对比。画面的节奏并不会因为颜色和多层的图层而变得模糊和薄弱。

关于其拼贴艺术的底片重叠法,十分具有参考意义。魏因加特把铅字排版和活版印刷技术发挥至极致之后,他实验过光学照相的方法,却认为当时在业界大行其道的照相排版法并不可取。反之,他钟情于手工制作,喜欢看到不同材料在印刷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凡事亲力亲为,让他更能掌握设计和制作的品质,从容地应对意料以外的效果。

与此同时,魏因加特尝试重叠平版印刷底片,而这种不寻常的技术也为他开辟了新的实验领域:材料的透明度使文字和图像重叠的可行性变高,他又以照相影版的方法改变字体外观,再与不同的网格底片结合。魏因加特以这种复杂的方法创造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当中制造出来的空间感与透明感,即使用电脑制图也未必能够制造出来的视觉感受,容易使人陷入仔细观察画面的状态,十分好奇每一幅作品背后完整的制造手法和工序。


与此同时,魏因加特尝试重叠平版印刷底片,而这种不寻常的技术也为他开辟了新的实验领域:材料的透明度使文字和图像重叠的可行性变高,他又以照相影版的方法改变字体外观,再与不同的网格底片结合。魏因加特以这种复杂的方法创造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当中制造出来的空间感与透明感,即使用电脑制图也未必能够制造出来的视觉感受,容易使人陷入仔细观察画面的状态,十分好奇每一幅作品背后完整的制造手法和工序。
THE END
文字:李思苑
整理:程 尧
图片:“魏因加特的文字设计”中国巡展